党的十八大报告有言:“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四年过去了,全国范围内的城乡差距总体水平改观不大,创造农业农村新动能的要素积聚没能形成。关键原因是城乡融合、工农融合的政策闸口依然关闭着。
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同时又进一步强调“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又快两年了,中央最高决策层的“五大发展理念”仍未能转化成系统性实施政策出台。大力推动工农融合的政策闸口依然关闭着……
国策很正确,但政策不给力,这是“三农”变革迟缓的重要原因,而背后的根源,则是农业与农村战略理论创新研究严重滞后,缺乏与新理念配套的新理论供给,新理念不能适时转化为新理论、新战略、新模式和新路径。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要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必须打开僵化教条理论的束缚,必须在理论上重新认识农民群体在未来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不能动摇的利益优先地位与难以独立承担创新创造主体责任之间的辨证关系,进而将“城乡共融、农工商共融”的体制化融合,作为打开“三农”战略迷茫突破口的首要创新。
一、城乡共融、工农共融的关键是融合战略、融合模式和融合路径的系统化顶层设计。
前几十年,是农业和农村向城市化和工业化输血,好孩子、好劳动力、好媳妇都贡献给了城市化和现代化,上学、就业、交通、购房、消费也都把农村的钱财花在了城市,更重要的,原本农村中优良的文化基因也随着大量优秀人才与财富要素的流动被带走了。
今天,城市中的人才、资本、体制、信息、科技、管理、模式等先进生产力资源,正是农村缺少且严重匮乏的,也是发展“新三农”必然要输入的“血液”。因此,城乡共融的前提首先是建立向农业和农业输血的共融体制,体制不“共融”,就不可能创造出“共荣”。
政策的关口不能再紧闭,而应创造出强大的政策推动力,战略、模式和路径的顶层设计,必须推动城市的先进生产力资源和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汇聚。
二、农业农村与工商业的差距,只有深度融合才能消除
留在农村的农民,呈现群体性弱势。农村不仅是生产力要素短缺,而且社会、经济与人文生态渐趋凋敝恶化。农业种植的总体情况仍然是在以加剧农田面源污染为代价的低水平种植,主粮农业尤为凸显。
工商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创新,积累和沉淀了多重先进生产力要素、特别是优秀企业家资源、大企业组织资源以及其携带的人才、文化、资本、体制、模式、管理、理念、价值观等要素。这些要素,正是农村缺少且亟需的先进生产力要素!
我国已经到了农业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攻坚时期,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与路径就必须突破。只有创造出农工商深度共融的体制模式,才能打开城乡共荣的突破口。
三、共融,才能共荣
共融的本质不是连接,而是联结。没有共融,就难有共荣。
我们过去搞的“公司+基地+农户”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体制为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其实质都是“连接”而不是“联结”。所以十几年下来除了少量先进典型,并没有产生广泛性的发展效果,现在需要深刻反思了。
只有人才、资本、文化、体制、信息、科技、管理、模式与农民土地和农村自然资源的体制性融合,才能够真正积聚资源要素、创造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才能真正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实现农村政治、社会、文化、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繁荣。
四、农工商融合,不是加大力度推着农民走,而是造一部快车,让农民座上车
推动城乡融合、工农融合,政策落脚点必须调整,不能继续推着农民步履蹒跚的走。过去十几年,“三农”政策都是以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农民阶层去实现农业农村的创新和创造,这己被事实证明秦效甚微。
今天,我们必须打开理论禁锢,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格局下,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情况下,让剩在农村的农民群体去独立承担起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重责,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农民阶层必须成为农业农村改革最大的受益者,但不能因此而就必然成为农业现代化最主要的创造和承担主体。全国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必须创新体制,真正创新体制,就需要改变政策与国策脱节的囧境,就需要在政策上真正创新和开放。就需要造一部快车,修一条轨道,让农民座上车,让快车在轨道上拉着农民跑。这个快车就是融合的体制,这个轨道,就是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公平法规。
五、农工商融合的关键,县打造一大批农工商跨界企业家队伍和企业化组织
实现农工商融合,找到可操作、可执行的着力点至关重要,也就是找到能用上力又能落地的“抓手”,才能打开突破口。今天,我们必须举全国之力向农业农村汇聚优秀生产力要素与农业土地和农村资源形成紧密型联结,缔造出可以推动中国农业历史性巨变并雄踞世界农业舞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制。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只有实现人才、文化、组织、资本、模式和体制、理念、价值观等多重推动生产力发展能动要素的交融汇聚,才能共促农工商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创造出强大的政策推动力和市场吸引力,缔造出一大批承担农业农村社会发展责任的农工商社会企业家队伍和企业化组织。这既是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突破性创新,又是依据中国国情、农情、民情时代背景下的优化战略选择。
【孙北国简介】
孙北国 国内知名农业战略理论研究专家、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
2016年初,在中央党校《经济发展突破点论坛》上,鲜明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战略应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以及“农牧乡建一体化”突破性体制创新模式。
创联新农业智库的“新三农”理论体系,直面三农核心痛点进行突破性战略创新和系统性理论攻坚,是国内农业理论界第一个深度贯穿“五大发展理念”核心内涵并转化成系统性理论、战略、模式、路径和抓手的智库成果。成为国内社会农业战略理论研究领军智库。
去年至今,在人民网、凤凰网等主流网络媒体发表了近百篇原创研究文章,可谓厚积薄发。其大格局战略视野、前瞻性理论创新和可操作可执行的模式、路径体系,在中国农业理论界独树一帜。
创联新农业智库,以顶层设计服务政府、社会和新农企业。为地方政府提供“新农业土地集约+新农村小镇经营”协调配套发展的突破性创新战略策划。为新农业投资企业“绕开陷阱、少走弯路、找寻新农业价值高地”进行战略导航。
原
创
热
文
【1】大界三农 || 把中国金谷卖遍全球
摘要:在主粮战略的整体谋划中,应将谷子的种植及产业化配套做为调结构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深度挖掘谷子的产业价值,从品种结构、农业生态等方面进行战略统筹,不仅要成就出中国优质主粮的产业跃升。还要将中国金谷卖遍全球。
【2】大界三农 || 三大主粮全面超储,粮食战略必须前曕
摘要:我国粮食产业格局的新拐点已客观呈现,三大主粮全面超储,粮食战略必须前曕。面临新拐点,绝不能再继续僵化、继续被动,“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体系当以前瞻性的战略统筹驾驭这个新拐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应当尽快调整和跃升,必须从单纯保障总量供给向总量平衡、品种均衡、农业比较收益和农业生态的多维均衡保障转变。而且要快!要加速!
【3】智库警言 || 玉米!玉米!——透视玉米背后的危机
摘要:中国玉米产业面临着的不是调整种植面积,不是市场化价格收购,不是国家还要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一些表象问题,而是玉米产业历史性困局背后蕴藏着的危机,这种危机已经实实在在的降临了。
【4】孙北国:再论玉米,透析危机背后的机遇
摘要:玉米收储市场化新政,再度引发主粮农业向何处去的多方争鸣。各种思潮交织,多种声音对喊。国策大略极其正确,模式却依然模糊,路径却依然如旧。粮农们真的很无奈,迷茫中真切渴盼。学者智库专家各抒己见,思辨中充满探求。继十天前《玉米,透视玉米背后的危机》,本文再论玉米,透析危机背后的机遇。
↑↑关注创联新农业智库,关注“新企农人”顶层设计理论,关注中国农业必须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一起讨论“中国农业向何处去?”
创联新农业智库
创联新农业智库(ID gh_889bd925e3ac)
以突破性创新、体制性联合为宗旨
由国内首家民营体制的
专注于主粮农业软科学研究的
黑龙江创联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中心
谋篇立撰
来自民间的新农业顶层设计思想原创
以民间智库的独立价值取向
从文化、组织、科技、资本、生态的多维视角
看清农业,看懂农民,看透农村
思想独立,原创真知,灼成睿见
“新企农人”战略打造中国农业航母集群
推动创建农牧城建一体化大型农业集团
是提高中国主粮农业全球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是亿万农民实现体制性富裕的共享大道
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
资源汇聚、价值叠加、创新突破
大企业家下乡
彰显国家情怀、社会责任、商业智慧
破解“三农”协调发展多重矛盾
需要造就一大批农工商跨界社会企业家
关注“创联新农业智库”公众号
关注主粮农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
最前沿突破性创新理论
创联新农业智库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