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乱世三百年—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连载154)
乱世别说人不好做,皇帝也不好做;萧衍不仅要跟元恪刀兵相见,还要跟手下群臣和高门大户斗智斗勇,每天过的好忙。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中,朐山大战又过去两年了;萧衍的日子过的波澜不惊。可是在公元514年11月,一道加急的特快专递从遥远的成都被送到了建康,把已经快忘了战争是怎么回事儿的萧衍震的差点儿从椅子上跳起来。
肿么呢?
北魏军又南下了。
这次,元恪盯上了益州。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这话还得从9年前的正始二年(公元505年)说起——
当年邢峦率军拿下汉中之后,就不断的上书建议元恪趁机南下拿下益州,但当时元恪却没有答应。
不过,那次北魏军兵临川北,却给萧衍意外的埋了颗钉子——
当时北魏军大军压境,萧衍除了命令萧渊藻加紧备战之外,还命令宁州刺史李略率军北上成都增援;为了让李略有积极性,萧衍承诺,如果李略能击退鲜卑人,便由他接替萧渊藻成为新任的益州刺史。
后来的事儿,地球人都知道,元恪没同意邢峦的意见,所以北魏军并未入川。于是萧衍也就没兑现跟李略之间的条件。
按说这也正常,人北魏军是自己撤走的,又不是你李略打跑的;既然敌人撤走,你也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呗。可是,李略却不这么认为,这货对萧衍没把益州刺史给他非常恼火;不仅不打算走了,而且还发动了叛乱。
可惜李略的组织水平稍微差了点儿,造反的事儿八字还没一撇,就被人捅给了萧衍。后者大怒,派人将李略全家诛杀。不过,李略的侄子李苗却逃过了一劫,成功叛逃到了北魏。这件事之后不久,曾经的益州主簿淳于诞也叛逃到了北魏,原因不详。
这俩货从到北魏的那一刻起,就干一件事儿,就是不断的上书,忽悠元恪出兵夺取益州。不过咱们前面也聊过,那些年元恪的注意力在中原战场,因此对李苗和淳于诞的建议没太放在心上。
李苗和淳于诞倒也不在意,你不搭理我,那我搭理你,二人锲而不舍不停的上书。
终于,将近10年之后,打动了元恪;也许是这两年过的风平浪静,元恪静极思动,看完二人第N封上书之后,元恪欣然同意,下诏由司徒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率领步骑15万大军,从洛阳出发南征益州。
元恪对这次出兵非常重视,不仅给高肇配了精兵良将,同时元恪又命令北魏益州刺史傅竖眼进攻巴北(四川阆中)、梁州刺史羊祉进攻涪城,安西将军奚康生负责从小路向绵竹迂回攻击;抚军将军甄琛为前锋都督,负责突击天险剑阁。
为了一战成功,元恪又命宗室元遥为征南将军,都督各军防止荆州方向梁军可能发起的牵制性反攻。
一切准备就绪,元恪一声令下,北魏军大军出动。
有意思的是,萧衍接到北魏军南下的消息之后貌似对鲜卑人这次声势浩大的南征并不感冒;此时坐镇成都的是萧衍的九弟、鄱阳王萧恢;对这个弟弟,萧衍还是比较放心的。
当然,放心不意味着萧衍啥也不管;萧衍的计划是你元恪不是打我的益州吗,好,老子就打你的寿阳;而且这次萧衍不打算刀对刀、枪对枪的硬干;而是别出心裁,以水代兵!
给萧衍出这主意的人,名叫王足;说来好玩儿,这位王sir,不是南梁人,是9年前邢峦征蜀时的前部先锋官。
咱前面说过,李略因为没当上益州刺史,造反未遂,侄子李苗叛逃北魏,一个劲儿忽悠元恪出兵四川;这位隔壁老王也是这样,当初在邢峦手下,王足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邢峦跟汉中给元恪写折子的时候,冲在第一线给萧渊藻造成巨大压力的就是他。
而且出兵之时,元恪也许诺了,立下战功就封王足为益州刺史;因此陈兵益州,王足那边还等着邢峦下令,一举攻克成都,做钟会第二呢;可是等了半天,等来的却是邢峦让他撤军的命令。王足就挺不高兴了,这不是挡着不让我进步嘛;没几天一个更让他不高兴的消息是,元恪许诺的益州刺史封给了羊祉。这让王足恨的咬牙切齿,一怒之下,这伙计投降了萧衍。
王足投降之后,萧衍还是很看重他的,因此老王也格外卖力,凡是涉及北魏的事儿,隔壁老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次听闻北魏军兵临四川,王足给萧衍上书,提出了自己的反击计划——
寿阳是北魏在中线战场的支点,也是洛阳的屏障;拿下此处陛下就可以直捣黄龙。不过寿阳城高池深,强攻难以奏效;所以臣建议,此次攻取寿阳可用水攻之计,在寿阳下游八十里的钟离实施,这里淮河两岸南有浮山,北有巉石山,只要在浮山与巉石山之间筑起长堰, 拦住淮水,待水位增高以后便可倒灌寿阳。臣在北方时曾听到童谣唱‘荆山为上格, 浮山为下格, 潼沱为激沟, 并灌巨野泽’,指的就是这事儿。
王足设计的浮山堰大体位置就在今天江苏泗洪县、安徽五河县、明光市三地交界处;萧衍看完隔壁老王的折子,相当兴奋;当即命令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暅前去实地考察,看看有没有可行性。
多说一句,祖暅是祖冲之的儿子,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出的《祖暅定理》要比欧洲要早了1千多年。
二人考察后向萧衍报告,这法子恐怕不成;淮河河水含沙量太大,河床不稳固,构筑堤坝难以成功,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
可惜这会儿萧衍已经对水淹寿阳坚信不疑;萧衍下令,从北徐州、扬州民户中每20户抽取5名男壮丁,加上从军队中抽调的士兵,合计20万人,由太子右卫率康绚为修坝总指挥;这项水利工程计划南岸起自浮山,北岸从瀺石山开始,从淮河两岸同时填土,在淮河中心合拢。
经过紧张施工,浮山堰终于初成了;但是,如之前祖暅的报告上所说的,浮山堰的基础是颗粒很细的粉沙滩地,很不牢固;刚刚建成的浮山堰很快就溃堤了。
那年头的人不学科学发展观,封建迷信思想还是很有市场的;针对溃坝,有人就对康绚说,大坝溃堤是因为水中有蛟龙,而蛟龙害怕生铁,只有用铁器才能镇住蛟龙;于是经过请示,康绚下令往淮河里沉了数千万斤铁器,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大坝该溃接着溃。
看这招儿不管用,康绚又让人上山砍伐树木,用树枝制成井状的木笼,里面装上大石头,将木笼推入激流中堵住溃口,然后再用填满土的沙袋将缝隙堵住。
这一方法奏效了,浮山堰的溃坝解决了;不过这个过程耗费巨大,淮河两岸数百里之内,大小树木全部被砍伐殆尽,大石头全部被用光,士卒民夫肩挑背负,搬运树木、巨石;而且时值盛夏,修坝大军中爆发了传染病,病死了无数人,尸体遍地皆是。
而就在萧衍紧张的关注浮山堰施工进度的时候,突然从北魏传来一个差点让萧衍晕过去的好消息:西征入川的北魏军突然撤军了;仔细一打听,敢情北魏宣武帝元恪突然病逝了,他只有5岁的儿子元诩(实际年龄4岁多点儿)即皇帝位。
这又是肿么回事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