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有一次跟学生出游,路旁有两个人在打骂:
一个骂道:“你没有天理!”
一个辩驳道:“你没有良知!”
学生说:“老师,他们打骂了!”
王阳明说:“不,他们在讲道!”
用天理、良知请求他人,是在骂人;若用来请求自己,则是在讲道。
与人相处,“讲话”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语言可杀人,语言也可活人,全凭说者的用心。站在他人的立场,厉言呵叱也不过,站在自己的立场,转瞬赞扬难全德,而天下无事皆由忘我中来,各种长短尽从私我中出。看似轻描淡写的措辞,却体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量、胸怀和为人处世的点滴,所以,吾人不能够失郑重。而概念滴话语,不管说者、听者,可谓活人必活我,损人不利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大家都晓得,长短止于智者。只因智者领悟:人缘有顺逆,了则了矣,更不再生。彼此能聚在一起,皆为人缘相牵,顺逆乃命中注定,随缘了却,本无长短可论,又何须再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苦了他人,累了自己呢?语言是沟通情感、转达思惟的工具,所谓“窥破言语话心迹”,若不能够经常以平凡心来处世,心有所执,就会出现许多不得体的言语,喜于行,怒于色,继而懊恼丛生。而维摩居士的“一默一声雷”,实为振聋发聩的棒喝。
苏格拉底特别擅长演说。有一个青年前来请教,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今后,向他索要两倍的学费,青年问为何。苏格拉底说:“缘由是我除过要教你讲话之外,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
俗云:“一言折尽生平福。”谨言实在是修身要件。
过耳非言语,言者实为心。
不管是说“是我拉他来的。”还是说“是我请他来的。”
不管是说“这是我管的。”还是说“这是我负责的。”
不管是说“你听我的。”还是说“我们来沟通一下。”
不管是说“你可别懊悔。”还是说“你不再考虑吗?”
不管是说“你要给我当心!”还是说“你还是谨严点好!”
语言本无对错,如何措辞和措辞的方式,直在说者的用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则彼此愉悦,沟通无滞障;目空一切,妄自尊大,纵使说的信口开河,因有失人心,孤掌难鸣。
若实在不怎样好掌握措辞之技能,那就只掌握好一点:
触及自己的事儿,不避责,不藏私;触及他人的事儿,不闲言,不碎语,不刻薄。
剩下的,听天命尽人事,一切随风不执著!
相同都是中国字,有人说了入耳,有人说了难心,文字原来没有任何捡择,只是我等莫孤负了它的美。
新用户请长按上图-->“辨认图中二维码”-->“关注”便可。会员请疏忽此过程。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