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盟员姜凯丽:我们是抗疫战士 困难面前永不放弃
中新网沈阳3月10日电 (韩宏)“面对每一位被转到ICU的危重病人,我们从未放弃过。他们有的是别人的父母,有的是别人的爱人,有的是别人的子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角色重新放回原处。”中国民主同盟丹东市委员会盟员、丹东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凯丽说。
姜凯丽是两个孩子的母亲,1月25日(正月初一)中午,她接到驰援武汉的通知,丝毫没有犹豫报了名。1月26日早上,姜凯丽和丹东市的其他6名队员来到沈阳桃仙机场,与辽宁援鄂医疗队共135人登上了飞机。从整理行装到出发不到24个小时,她甚至来不及和孩子说声再见,便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征程。
到达武汉后经过短暂的培训,姜凯丽所在的辽宁医疗队重症组便投入了临床工作,他们接手了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协和江北医院)重症医学科,全院最危重的患者都在这个科,这些患者几乎都需要机械通气才能维持氧合。
输液泵的报警声、呼吸机的运转声、监护仪的滴答声……如同一首首命运交响曲在医院中回响。姜凯丽每天的工作也如同“打仗”一般,马不停蹄地进行着。
辗转于患者床旁,不断调节各种仪器,用尽各种办法,“只希望能使患者的各项指标好一点,再好一点。”姜凯丽说,但有时往往会不尽如人意,似乎无论如何努力始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让人感到茫然无措。
“但是不能放弃,我们是抗疫战士,身上有着一份守护健康的责任。”每一次穿好隔离服,每一次打开病房那道沉重的大门时,姜凯丽说她都觉得自己肩负重担,因此必须学会坚强。
姜凯丽在她的一篇日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暖心故事,那天他们新收了一名70岁女性患者,这名患者神志清醒,但氧合特别不好,给很高浓度的氧都维持不了正常的氧合,而她自己却不觉得很严重。以医生的经验,她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为此医生们一直在鼓励她好好呼吸,配合治疗,不要紧张。她却说,“我再治一晚上,明天就出院回家了。”
姜凯丽不解地问缘由,这位患者说,“你们太累了,我也没什么事儿,回家养着吧,不好再来。”一晚上姜凯丽去看了她好几次,她说她真的希望患者能快点好起来,早点转入普通病房,那种迫切的心情毫不逊色患者本人。
为了不从隔离区出来,姜凯丽不吃不喝,穿戴防护服和成人纸尿裤,一口气工作9到10个小时。她说,“这么做除了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对医疗物资的担忧。因为防护服、口罩、面罩、手套、鞋套——这些医疗物资是一次性的,出了隔离区再回去就必须换一套,所以大家能不出隔离区就尽量不出来。”
“我从不觉得自己是一名勇士,或者有多伟大,我认为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和我能做的。”这段时间里,每天姜凯丽都能收到很多真诚的慰问,很多朋友每天都默默地关注她的朋友圈,为的只是知道她一切安好。
站在ICU的外廊上,看着对面的发热门诊,那里经常是灯火通明,24小时都会有长长的就诊队伍,似乎无穷无尽。但是姜凯丽知道,他们不能放弃,因为他们是医疗救援队,身上有着一份责任,是来给武汉送健康送希望来的。
来到武汉已经一个月有余,姜凯丽说他们有成功,有失败,但不曾有过后悔;有过恐惧,有过迷茫,但从未退缩。惟愿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场“燃烧”持久的疫情快点结束。武汉加油,中国必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