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财经 - 国内专业的财经门户网站!
adtop
新闻检索:
topadl
topadr
当前位置: 南华财经 -> 新闻

煮方便面“煮”出惠及万千家庭的“无创产检”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9-12-16 16:20   阅读量:16014   

煮方便面“煮”出惠及万千家庭的“无创产检”

——专访二○一九“复旦—中植科学奖”得主、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卢煜明

本报记者 李晨琰 姜澎

今年的“复旦-中植科学奖”,花落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化学病理学系教授、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卢煜明。他是无创产前检测技术(NIPT)的奠基人,也是一位有着多重身份的学者——是医生、是教授、也是企业家。

在此次获颁“复旦-中植科学奖”前,卢煜明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已数次被列入诺贝尔奖的预测榜单之中。他的发明,使得简单、无创伤、准确预知胎儿的健康状况成为现实,并推广至90多个国家,数千万家庭从中受益。如今,这一科学发明又被拓展至癌症的早期诊断。

卢煜明最关注的始终是一件事——到从未有人涉足的地方,揭开科学的未解之谜,并将研究做到极致,造福人类。昨天,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灵光一现,是科学研究中最美妙的时刻

大众或许难以想象,“无创产检”这一杰出的技术发明,诞生之初竟与一碗方便面有关。

作为一种染色体疾病,发病率达1.5‰的唐氏综合征可以在胎儿期通过产检测出,而传统的产前检查方式主要是羊水穿刺——这种创伤性诊断,有时会带来妊娠中止。1997年,卢煜明发现孕妇血浆中含有胎儿的DNA,他继而深入研究、发展出“无创产前检测技术”。

当时,还在读博士的卢煜明提出了从孕妇血液中寻找胎儿细胞并进行诊断这一创新的想法,但是无人看好。学术研究久无进展,卢煜明在面临最后抉择——放弃这一课题之前,在宿舍里煮了碗方便面。看到面饼在沸水中翻滚的一刹那,他灵感突现:如果把孕妇的血浆拿去煮一煮,会发生什么?

要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90%是水,是运载血细胞和运输代谢废物的主要媒介,传统实验的第一步往往是把血浆丢掉,鲜有科学家想到去血浆中寻找DNA。就这么一煮,让卢煜明发现,母亲血浆中的胎儿DNA浓度竟有10%——这是血细胞中胎儿DNA浓度的十万倍。从此,他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

“科学突破,最宝贵的就是那灵光一现。”卢煜明也常以自身的经历勉励年轻的科学家们,“科研中最重要的是点子,而非资源,这也是科学的美妙之处。”

科学研究始终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从2011年开始,无创产检技术被推广至全世界,如今约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院开始使用这一技术。然而,在卢煜明看来,无创产检虽有不错的开始,却仍然有可以继续提升的地方。

“科研和真正的临床使用都有不断完善、做到极致的空间。”卢煜明说。目前,已有很多公司涌入无创产检市场,使用的基本概念源自其团队的成果,但具体到各个产品,还有很多细节差异。卢煜明注意到,有些公司希望用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会省去很多步骤,显然这会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比如,按照规范的流程,检测人员开始无创产检前,应先观察孕妇血液中的胎儿DNA浓度,当浓度达4%以上时,才可给出诊断结果;同时,无创产检是从血浆中寻找DNA做排序,实验室一般要求数量达到3000万条DNA以上。

观察到无创产检市场上一些不尽规范的操作,卢煜明呼吁:“医学组织应当尽快制定一些指导原则,规范检测市场,规范的技术才能真正造福于人。”

当然,他也坦言,再好的无创产检技术,其准确率也无法达到100%,这也是为什么他近年来依旧精耕于此领域的原因。“我希望,能将最优质的无创产检技术带到市场。”目前,卢煜明正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和医疗机构合作,希望使该技术日臻完善。

医生、科学家、企业家,三个身份指向同一个目标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卢煜明表示,他手头上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与团队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将研发的技术应用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中。

目前,在鼻咽癌早期筛查方面,卢煜明团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用最新的DNA检测技术,60%的病人可以在发病的第一期就被检测到,这会大大降低病患的死亡率。”卢煜明表示,鼻咽癌只是第一步,这一技术还可以应用到肝癌、肺癌、大肠癌等其他癌症上。

如今,卢煜明花40%的时间做产前基因诊断研究,40%的时间用于癌症基因诊断研究,还有20%的时间则放在企业管理上。

“科学家也能成为好的企业家!”卢煜明告诉记者,过去,香港的大学教授很少会为自己的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开公司,最初他也是如此。“当时我们和一家美国公司合作,后来这家美国公司把专利授权给了40多家公司。”这让卢煜明想到,如果最初专利不是卖给其他公司,而是由自己创办公司并尝试转化,可能对保护香港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更有益。

现在,卢煜明虽然时时在医生、科学家、企业家三个角色间来回穿梭,但他没有明显的“剥离感”,因为对他来说,这三个身份最终指向的是同一目标。“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讲,做医生要学会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做科学家则要找出问题的答案,做企业家要懂得把答案落地——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患者的病痛,造福他们。”卢煜明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夏冰    

推荐阅读

  • 第四届国际金融B2B博览会圆满落幕,USGFX大放异彩 第四届京剧票友大

    第四届国际金融B2B博览会圆满落幕,USGFX大放异彩 第四届京剧票友大

  • 金融科技独角兽们的处境为何越来越尴尬?

    金融科技独角兽们的处境为何越来越尴尬?

  • 上海医药四年四换帅战略发展面临挑战

    上海医药四年四换帅战略发展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