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9月23日在纽约召开。围绕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基础设施议题,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亚洲开发银行负责可持续发展和知识管理事务的副行长班庞·苏山多诺。
苏山多诺曾任印尼交通部副部长、印尼基础设施和区域发展部副部长。他认为,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内,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对可持续、包容性增长至关重要。基础设施可为人们参与劳动、生产、服务带来便利,有助产品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中有效分配,还能促进技术进步。
苏山多诺表示,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不仅有利于促进商业和工业发展,还能改善健康和教育成果,帮助解决水资源和气候变化问题。可持续基础设施更强调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保障等全生命周期内确保“投资的全额回报”。这意味着,要实现基础设施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增加经济、环境、社会收益方面正面效应的最大化。可持续基础设施必须具有包容性和适应力,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并具有环境敏感性。
过去50年,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共和私营部门均对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基础设施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来看,持续发展中的亚洲已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苏山多诺对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铁、机场建设等印象深刻。他表示,中国政府通过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恢复主要流域生态系统、治理空气污染和响应低碳经济倡议等方式,正致力于解决基建引发的环境问题。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概念已享誉亚洲,中国在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能让本地区乃至全世界受益,其他国家应向中国学习相关经验。
从政策制定者角度看,苏山多诺认为,发展可持续基础设施有两个理念:一是经济原则,即综合考量技术可行性、温室气体排放等全生命周期成本、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企业和社会群体间利益公平分配等因素;二是广义上涉及环境、社会、公共治理原则,如可持续基础设施应避免、最小化或减轻、补偿对环境和社会的不利影响,应按照普遍可获得、防止滥用等公平原则建设和运营,应有助于完善规章规则、采购系统、金融控制、监测报告等领域的公共治理。
目前,上述理念已逐步发展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原则,即最大化发挥基础设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和社会考量、增强自然灾害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经济日报记者 田 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