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25年 两万余人长眠大海京津冀今天上午首次联合举行海葬活动
鲜花为伴,海浪为念。今天上午,百位逝者家属登上“国宾9号”海葬专用船,用海葬的方式,亲手送逝者魂归大海、重回自然。
北京自1994年5月首次组织骨灰海葬,迄今已顺利播撒骨灰21863份,服务逝者家属67887人次。骨灰海葬比例也有所提升,1994年到2008年,本市共有5000多份骨灰海葬,占全市火化总数不足1%。截至2018年,骨灰海葬量已占北京市年火化总量的3%,“十三五”末,骨灰海葬量预计将达到北京市年火化总量的4%。
25年来,市民的观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节地生态安葬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现场
百名家属
送亲人魂归大海
上午9时30分整,天津市国际邮轮母港码头,“国宾9号”轮船响起哀伤的汽笛声,收锚、起航,31份逝者骨灰在亲属的陪伴下缓缓驶向大海。这是自1994年本市开展骨灰海葬活动以来的第514次出海。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国宾9号”搭载的还有来自河北和天津的逝者骨灰和家属,这也是京津冀第一次联合开展骨灰海葬活动。
“国宾9号”是专门用于海葬的船只,黑底白字的标牌挂在轮船的醒目位置,让整艘船显得十分庄重。自去年的今天开始首航,“国宾9号”已经“工作”了整整一年。船离开码头缓缓驶向渤海湾,船舱内的百名逝者亲属纷纷落座,在舒缓的音乐和主持人充满抚慰的声音中,海葬仪式开始了。
礼仪人员敬献花篮,全体默哀致敬。此时,亲属们的情绪还比较平静,当进入骨灰盒分发环节时,船舱内渐渐传出抽泣声。这是亲属们最后一次与逝者告别,每个人都珍惜彼此相处的时间,有的将骨灰盒紧紧揽在怀中,有的用脸轻轻地靠在骨灰盒上,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与逝去的亲人完成最后一次亲密接触。
在工作人员引领下,亲属们依次走出船舱,来到船舷,戴上白手套,用双手将装有亲人骨灰的可降解环保袋轻轻送入波涛中,目送亲人魂归大海,重回自然。
据了解,京津冀三地分别开展骨灰海葬活动已有20多年历史,先后组织播撒骨灰近5万份,参与家属12万余人次。此次是京津冀三地首次联合举办海葬活动,对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促进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变化
观念
“母亲选择海葬,自己以后也会追随”
位于朝阳区的长青生命纪念园是目前全市惟一一个拥有骨灰海葬纪念碑的墓园,自墓碑建立之日起,每年清明节都会有市民来此悼念海葬的家人。张女士的母亲在2015年选择了骨灰海葬,“海葬是我母亲的遗愿”,张女士说,母亲生前没有见过大海,对大海非常向往,同时也考虑到墓地费用太过昂贵,想减轻子女负担。“她跟我们提过很多次,我们一开始也不太想得通,总觉得怎么着都得有一块看得见摸得着的墓碑才好。”张女士说,“但后来想想,妈妈不仅是为我们子女着想,减轻我们的负担,她这辈子都没见过大海,也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张女士每年都来长青生命纪念园悼念母亲,她自己也逐渐接受了海葬。“家人不用操心墓地墓碑,也不用惦记续租等手续,关键是免费。”张女士也已步入花甲之年,她曾跟女儿表示过,自己过世之后,也希望跟随母亲的步伐,选择骨灰海葬。
负责全市海葬业务的北京八宝山礼仪公司工作人员王洪亮告诉记者,以前选择海葬的主要是思想开通的市民,他们能够接受新鲜事物,崇尚回归自然。还有一些老年人,不想给子女在买墓地上增加负担,所以选择了海葬。“2009年以后,很多人能够从感情上认可以这种方式为亲人‘安魂’。如今,接受骨灰海葬的市民越来越多,很多家庭还会选择‘合葬’,比如丈夫先选择了海葬,妻子离世后也同样海葬,有些子女或亲属,也会选择海葬,让家人在大海中‘团聚’”。王洪亮说,在国外定居的子女,也愿意选择为老人海葬,他们认为无论在世界上什么地方,只要面对大海,都能缅怀逝者。
数量 一年海葬两次到一年85次
王洪亮说,以前一个月最多仅办理十几份骨灰海葬业务,如今,一个月最多的时候能达到400多份,这背后与政府对京籍市民惠民福利政策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王洪亮告诉记者,1994年北京刚开展骨灰海葬业务的几年,市民认可度并不高,前来咨询和办理的人数非常少,当时民政部门也没有设置专门负责接待的机构,而是将办理点“挂靠”在某个单位,派一两个人驻守。“只有在去渤海湾海葬的时候,才会找别的部门的人‘支援’。”王洪亮说,那时候一年只组织春天和秋天各一次出海,就能满足海葬需求,“其他时间工作人员就拿着宣传单上街或下社区宣传这种新葬式。”可中国人忌讳谈死,工作人员经常是刚刚把宣传单递过去,就会遭到对方的白眼。
海葬不太被接纳的情形在2009年发生了转变。在2009年以前,逝者家属从北京前往天津登船、午饭等需要支付每人380元的陪同费。从2009年开始,在政府支持下,北京籍贯的市民实现了海葬全程免费服务。2014年,本市又加大了对骨灰海葬的激励引导机制,给予海葬服务机构的补贴由每份2000元提高为4000元。举行骨灰海撒活动时,每一份骨灰免费随行家属人数从两人增至6人,并且提供近30项免费服务,包括:纸质环保骨灰盒、存放骨灰、乘车乘船、当天出行保险、鲜花、告别仪式、公证、全程紧急医疗救护、自助用餐、活动纪念视频等。据统计,2017年当年,骨灰海葬次数达85次,播撒骨灰2675份;2018年当年,海葬骨灰数量就达到2957份,创历史纪录。
设备 从简易小船到专用轮船
海葬离不开出海的船只。王洪亮说,在刚刚开始组织海葬的年代,用的是小船,到了后来,由于人数渐渐增加,船只更换为能载96人的小型旅游船船只,后来还一度更换成能载120人的大船。“但是这些船都属于临时租用,平时船只还有其他用途,经常遇到协调困难。”
从去年开始,“国宾9号”正式启用,它是国内首艘骨灰海葬专用船。这艘船的航海时间较长,可以让逝者亲属有更充分的时间和亲人告别;船的空间也较大,一次出海可为160多位亲属同时提供服务,行动不便的亲属还可以在二层包厢里全程通过电视直播来观看仪式过程;以前的船只没有供家属洗手的洗手间,现在的船设施更加完备,同时拥有几个洗手间供家属使用。
晚报追问
骨灰海葬可以全年随时进行吗?
王洪亮说,海葬受天气影响特别大,是季节性工作,一般只能在每年3至10月份举行。而且出海这种事要天时地利人和,一旦出现恶劣天气或者高速封路,很难保证船期。逝者亲属确定参加骨灰海葬之后,可以携带骨灰办理业务,骨灰将直接被封存在海葬专用骨灰堂内,一年之内均可预约登船。
另外,由于天气原因,高速公路也经常拥堵或者封路,无形延长了逝者家属在途中的时间。“为了交通安全,大客车在高速上限速,所以每次往返都需要至少六七个小时的时间。”王洪亮认为,如果在政府适当给予补贴的前提下,建议将大巴车改为更快捷的接驳方式,虽然成本略高,但时间成本和风险会降低很多。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从交通安全方面考虑,对组织骨灰海撒的运输方式开展调研。
骨灰海葬有工作人员陪伴吗?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会全程陪伴并提供服务。从海葬当天一早集合开始,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就会全程陪同,包括登船、发放骨灰、赠送鲜花、组织告别仪式、安排专业医疗救护力量、为家属制作活动纪念视频等。只要逝者亲属到市殡葬处登记信息,出具必要证明,就可以免费参加。
“1994年5月25日,市殡葬管理处、市殡葬协会首次举办了骨灰免费海葬活动。”王洪亮说,当时政府想用免费的办法,来推动这一移风易俗、保护资源的骨灰处理方式。为了保证首次免费海葬顺利进行,主办方进行了周密的组织和安排,并且邀请公证人员监督海葬的全过程。为防止意外发生,主办者为每位要求前往海葬地点亲自播撒骨灰的家属办理了人身保险。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早在1993年的8月23日,当时的北京某服务机构就组织了北京地区的第一次骨灰集体海葬工作。当时有39份骨灰,逝者当中有离退休干部、医生、教师,还有工人、家庭主妇。
海葬手续
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所有参加骨灰海葬家属的身份证复印件
逝者火化证原件和复印件
逝者户籍证明(限本市市民)
签订服务协议(办理处领取)
移交骨灰
办理地点:
东北义园办理处 62543669
海淀区颐和园路17号
八宝山殡仪馆办理处 88255229
石景山路9号八宝山殡仪馆西一门
东郊殡仪馆办理处 52458930
朝阳区平房北街133号
本报记者 叶晓彦 阎彤 摄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