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张和庄烈士陵园,136位烈士长眠于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人知道他们姓甚名谁,家在哪里。从2014年开始,每半年一次,86封信会从菏泽张和庄烈士陵园寄出。收信人是那些原籍住址可查的烈士,寄信人是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景宪。一些信被反复退回陵园,一些信最终达成使命。
七十多年前的惨烈一战,136位战士以身殉国,成为“无名烈士”
张景宪从小在张和庄长大,他的一个使命就是守护坐落在自己村里的这座烈士陵园。
1982年,张景宪成为一名军人,1985年在那场边境战斗中,他亲眼目睹过战友的牺牲。退伍返乡后,村西头的这片陵园常常唤起他的从军记忆。2007年,张景宪当选为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一次清明节的扫墓活动触动了他,他想帮这些烈士找到家人。
张景宪询问了村里的老村长,走访了菏泽的档案局、党史办,但都没有结果。2009年,根据曾在菏泽市牡丹区党史办工作的祝厚江提供的一些史料,张景宪了解到,当年这些无名烈士参加的战役历史名称为“菏考奔袭战”,是为策应刘邓大军过黄河而进行的战斗。1947年12月28日晚,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由定陶一线向菏泽城奔袭,完成对敌包围后,发起攻城战斗,第23师67团在菏泽南关冲锋时,受到敌人密集火力压制,136位战士牺牲。
一名烈士生命的最后旅程,被浓缩在密密麻麻的表格里。比如“公建厚,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23师67团2营5连副排长,山东省蒙阴县坦埠区朱下村,1945年入伍,29岁,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南关,安葬于菏泽城区程庄”。
名单上的94位烈士,牺牲时最年轻的17岁,最年长的40岁,平均年龄约24岁。
要让无名烈士既有名又有家,他寄信上千封,收信人是烈士本人
张景宪第一批寄出的86封信,基本上都被退回来了,理由大多是“查无此人”“查无此地址”。张景宪并没有因此放弃,2016年,他又开始了新的尝试,他在信封上多加了一段说明:“该烈士,于1947年12月牺牲在菏泽,年龄多大,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
张景宪:邮递员最了解各个县区地名的更改更换,他就是顺风耳、千里眼,最后这个100米的打通就是这些邮递员,这些死信他能给走活。这次就拜托邮递员,你们千万再费费心帮烈士找家,你不是在帮我是在帮当地的烈士,帮死去的亲人送个信。
70年后,烈士的消息终于回家,与母亲墓碑相隔322公里
第二天,完成所有的投递任务后,王德建专程赶到诸夏村寻找烈士“公建厚”。他见人就问,但没有人认识“公建厚”。王德建发现诸夏村姓“公”的仅有两户,这两户人的家里在建国前没有外出参军的。王德建又跑到坦埠镇其他几处有姓公的村庄去打听,仍是一无所获。
王德建:我把这封信单独抽出来了,每次送信都带着。但是没有找到,到底是退回去还是不退回去,心里非常纠结这个事。
2016年6月17日下午,王德建再次来到诸夏村,询问“公建厚”的消息。一位老人无意间提及,诸夏村龚家有建字辈,或许“公”和“龚”同音,姓氏登错了。
龚建厚是龚德营的二大爷,生前没有留下子女,龚建厚的母亲也已经去世近40年,龚家人早已搬出老宅,随着家中和村里的长辈一个一个逝去,知道龚建厚的人越来越少。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龚建厚的母亲曾去民政部门打听过这个一走就杳无音信的孩子,知道他牺牲的消息,却不知葬在何处。
从菏泽市张和庄村到临沂市诸夏村,322公里,是龚建厚的无名烈士墓碑和母亲墓碑的距离。
社区书记、乡村信使,合力帮烈士找家
“这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情。”王德建说起那一刻,眼睛发亮。隔着生死和近70年的时光,29岁的邮递员帮29岁的烈士找到了家。第一时间,王德建就告诉了张景宪。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张景宪很快赶到蒙阴县,见了龚德营家族的人。
找到龚建厚烈士的家属,让张景宪看到了书信寻亲的希望。他把一份包括十多位烈士在内的名单交到王德建手上,希望他继续帮忙寻找。和龚建厚的情况差不多,张景宪提供给王德建的原籍地址很多经过行政区划沿革后,归属地已经变更,真正查找起来并不容易。
记者:完全不在你工作范围之内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这么投入去做?
王德建:我就想找一位烈士,做一件好事,尽我自己的能力为我们的烈士寻家,也想做点好事,没想那么多,我没事手机百度看看,慢慢查查。
2019年清明节前夕,龚建厚的侄子龚德营和邮递员王德建专程来到张和庄烈士陵园,为无名烈士扫墓。张景宪为烈士寻找“家”的义举还将继续。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