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年努力,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共同参与,中医药终于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大家族。这是记者昨天获得的消息。
这一里程碑式成果将改变传统医药“信息孤岛”现象,使中医药在临床、科研、教育、管理、保险等领域拥有国际标准化语言的“通行证”,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具有划时代意义。
记者同时从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获悉,早在2009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就承担了项目管理工作,开启为期十年的攻关,并作出了“上海贡献”。
日内瓦时间5月25日上午10时40分,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包含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医药正式接入这一国际主流医学分类体系。该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中,建立了以中医药为基础,兼顾日本、韩国传统医学的病证分类体系。
国际疾病分类(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颁布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作为权威的国际标准已有百年历史。它是卫生健康领域在国际平台上进行对等交流的标准之一。
2009年,基于全球范围内中医药越来越大的市场和服务量,世界卫生组织意识到,在ICD体系中应有符合传统医学需求的分类代码体系,由此提出在第11次修订中增加传统医学章节,启动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而此前,传统医学一直缺少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
起源于中国古代中医的传统医学病证分类体系以其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海量的应用数据支撑,成为第一个进入国际疾病分类家族的传统医学。世界卫生组织组织以中、日、韩三国专家为主的国际专家团队共同参与制定。
这一项目获得了全国专家的大力支持,由张伯礼院士、严世芸教授等领衔组成36人的项目审评专家团队,全国近百名专家参与。
中国专家组完成中医病、证国标英译8万余字,收集整理专家意见4928条,筛选后得到术语近600条,完成项目各版本指南、手册的汉译工作10万余字,翻译471条病证条目及其定义近3万字。在此期间,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还选派12名志愿者赴世卫组织总部参与工作。
此次最终通过的ICD第11版传统医学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的病、证分类体系的基本特点,同时包容了日、韩传统医学内容,获得包括日、韩、澳、美等国专家认可,实现了既保持中医特色、又符合国际需要的目标。这将有助于中医药真正走向全球,被纳入各国医疗卫生体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