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一些物流公司的创始者们纷纷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效率。物流数据服务公司G7打造精细化智能管车系统,通过精细化的数据监控,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阿里巴巴旗下菜鸟网络,开发出配送机器人菜鸟小G,有助于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京东推出无人机、无人仓等,既改变了物流行业传统的配送方式,也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物流业?这两个行业的结合将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对此,《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广东金融学院高级工程师黄承慧。
《中国企业报》:人工智能对物流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黄承慧:就物流行业而言, 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主要聚焦在:智能搜索、推理规划、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以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在仓储环节,对于企业仓库选址的优化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现实环境的种种约束条件,如顾客、供应商和生产商的地理位置、运输经济性、劳动力可获得性、建筑成本、税收制度等,进行充分的优化与学习,从而给出接近最优解决方案的选址模式。人工智能能够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使选址更为精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
在库存管理方面,人工智能在降低消费者等待时间的同时使得物流相关功能分离开来,令物流运作更为有效。人工智能技术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应用就是通过分析大量历史数据,从中学习总结相应的知识,建立相关模型对以往的数据进行解释并预测未来的数据。
库存管理的方法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较早的领域之一,通过分析历史消费数据,动态调整库存水平,保持企业存货的有序流通,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同时,不增加企业盲目生产的成本浪费,使得企业始终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生产服务。
对于运输路径的规划,智能机器人的投递分拣、智能快递柜的广泛使用都大大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大大降低了行业对人力的依赖。随着无人驾驶等技术的成熟,未来的运输将更加快捷和高效。通过实时跟踪交通信息,以及调整运输路径,物流配送的时间精度将逐步提高。而无人监控的智能投递系统也将大大减少包装物的使用,更加环保。
《中国企业报》:物流行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
黄承慧: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智慧物流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广泛投入。传统物流企业信息化往往采用由内而外的发展,信息内部化和“孤岛问题”凸显。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等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帮助企业直接接入互联网,可以促进信息的广泛流动,实现更广范围的信息分享和使用,从而降低信息处理成本。
《中国企业报》:传统物流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地拥抱人工智能?在与人工智能接轨的同时,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
黄承慧:人工智能给物流行业带来的并不只是好处,对于不能够拥抱人工智能的传统物流企业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门槛较高,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没有足够的技术人才储备,会导致只能建设信息系统的企业资源浪费和失败。这对于传统物流企业而言,是机遇的同时,更是严重的挑战。
传统物流企业要想拥抱人工智能,从人工智能与物流行业结合的痛点来看,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建立一个有志于改进物流行业运用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人才团队,这个团队在初期就是全面熟悉物流行业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针对企业自身的具体业务场景、物流所涉及的各种业务链条,针对具体的目标进行小范围的智能物流应用开发。不要把大而全的系统作为智能物流的目标。
二、智能物流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物流的基础数据。必须对物流基础数据保持高度重视,马云做菜鸟物流,其本质在于获取物流基础数据,进而完善其电子商务的数据生态圈。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必须对所有物流基础数据做到能够及时收集、及时分析,如果能在前面两个及时的基础上,及时做出响应,智能物流的系统基础框架就成功了。因而,必须加大对物联网的高度关注和投入,充分储备物流数据,为智能物流应用奠定基础。
三、智能物流的核心目标是提升物流的生产效率,从而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尽管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互联网对物流行业的生产率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然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引领物流行业更为激进地跨越机械化、自动化乃至互联网这个“半智能”物流行业阶段。
人工智能主要是扩充人类脑力劳动效率。人工智能能够根据市场销售情况、供应链生产情况、物流配送、仓储库存水平,甚至每个环节的容错概率等等进行精准排产,最大限度利用已有资源并将成本和损耗降到极低的水平,这是依靠人工排产不可能做到的。
面对愈加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的风险控制和经营决策已超出人类管理者的能力,未能投资和利用人工智能的管理团队将有很大可能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进而由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力来决定行业的竞争秩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