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开幕的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人才战略"与"数字化转型"成为委员建言的高频热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正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高端人才集聚的融合发展路径。
在市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集中采访中,市政协委员、伯恩光学执行董事、副总裁杨俊建提出的"双轮驱动"发展理念引发关注。他建议:"数字化转型与人才战略必须形成协同效应,这既是企业提质增效的内在需求,更是城市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转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全球数字技术创新活跃,数字化转型正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业务模式和企业形态。在惠州仲恺高新区的智能工厂里,工业相机以0.02秒的速度完成产品缺陷检测,AI算法实时优化生产参数,数字孪生系统同步模拟整个生产流程。这样的场景正成为惠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
"过去三年我们工程师团队规模扩大了两倍,普通用工量保持稳定,产能却实现跨越式增长。"杨俊建委员以所在企业为例,阐述了政策引导对企业转型的助推作用。他特别提到惠州市近年出台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该政策通过税收优惠、技改补贴等方式,已累计推动超8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
值得关注的是,惠州在推进"智改数转"过程中,创造性地将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深度融合。市工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数字技能人才储备量同比增长37%,其中人工智能训练师、工业互联网工程师等新兴职业人才增幅显著。
技术创新与人才需求:制造业的双重挑战
面对制造业高端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杨俊建委员在提案中强调:"人才战略需要从'单项政策'向'生态系统'转变。"他建议构建包含"引才磁场""育才土壤""留才生态"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具体包括优化人才认定标准、完善"人才服务一卡通"功能、建设青年人才社区等创新举措。
这些建议与惠州正在实施的"惠聚优才"工程形成政策呼应。据了解,该工程通过建立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已实现人才引进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市人社局负责人透露,2024年将新增20%的保障性住房优先配租给产业急需人才,并试点"人才服务专员"制度。
“招才引贤”:惠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在制造业人才供给侧,惠州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模式。杨俊建特别提到企业与本地院校共建的"数字工匠"培养项目:"我们与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合作开设的智能检测专业,实现了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毕业生起薪较传统专业高出40%。"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正在惠州形成规模效应。市教育局统计显示,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已与127家重点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产业学院12个,定向培养专业人才覆盖新能源汽车、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政策研究专家指出,惠州的人才战略正在经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某研究员分析:"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度提升、人才服务从普惠式向精准化演进、人才生态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构建。"
此外,杨俊建还表示,作为市政协委员,他将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惠州的发展建言献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共同推动惠州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就。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环流机制的深化,惠州作为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承载地,正通过政策创新打造"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相信在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努力下,惠州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