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山私募股权母基金合伙人游思彤 |作者
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无论是股权投资一级市场,还是A股、港股、美股,医疗健康相关公司的估值和股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调。这让不少人心存疑虑:
当初投资医疗健康的初心,就是看好这个领域突出的抗周期特征,为什么当下会出现大幅回调呢?目前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下,医疗健康领域是否还值得投资?应该怎么投?
首先,我坚定地认为,医疗健康是值得长期、持续布局的板块。而当下是投资医疗健康的一个很好的时机。
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从近10年统计来看,A股生物医药指数走势与市盈率是高度相关的。目前这一板块整体估值已经回归到近10年低点,长期已经迎来布局机会。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有传导效应,相应的,随着一级市场的估值调整,医药领域的估值也逐渐颇具布局优势。
那么,目前医疗健康市场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由于两方面原因:
一,受到外部环境和政策的影响。
不可否认,新冠疫情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健康医疗领域也不例外。但我们也看到更多企业在疫情中展开了积极有效的自救和良性发展。
例如,钧山私募股权母基金间接投资的一家上海创新药企业,在今年上半年上海封控的2个月里,这个企业的创始人和研发团队一起选择封闭在实验室里,坚持研发不停歇。从实际情况看,这个企业的发展与投资时预期一致。
从政策影响来看,目前行业普遍比较关注的是集采。但我们认为集采不是洪水猛兽,且集采是必然。但集采确实对投资机构和投资企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投资过程中,一直在传达两个观点:
第一,集采不可怕。从目前我们观察到的信息来看,特别是医疗器械领域,其最近的集采价格并不低于其出厂价,也就是说,集采仍然给企业留出了合理的利润空间。
第二,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产品有国际化属性、企业有海外市场销售能力的企业更有竞争力。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钧山的许多投资机构和投资企业也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投资或经营布局的。
二,导致当下医疗健康类市场回调的第二大原因,我认为是市场在挤出泡沫。
前几年医疗板块估值的过分增长,尤其是在创新药领域,这里面是有估值泡沫的。目前市场回调,挤出泡沫。对全行业和投资都是好事,好公司反而能容易凸显出来,不好的公司则会被淘汰。
新冠疫情防疫常态化下,如何进行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思考和布局?
我们看好三大投资机会:
第一,卡脖子医疗技术创新。
以新冠疫情相关创新为例,在mRNA疫苗、特效药、检测等方面,我们与全球顶级水平仍是存在差距的。这些卡脖子或短板领域一定会成为未来创新突破的重点,也会成为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并有望带来好的投资回报。
第二,受疫情影响不大、且也是政策支持的行业。
从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CRO(医药研发外包)、CDMO(医药领域的定制研发生产)这两个领域在疫情前后受到的影响是最小的,十分值得关注。
在这些领域,此前基于人力资源优势,国内诞生了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世界领先公司。而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未来这些领域对人工的依赖会越来越少,我认为依然有很大机会。
虽然今年以药明生物为代表的一批优秀CDMO公司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下跌,因为他们被纳入美国VUL监管名单(“未经核实名单”——Unverified List。进入VUL意味着美国出口商必须提交额外文件才能将某些产品出口给名单上的公司)。但这个监管是暂时的,企业发展主要还是基于技术能力和订单。长期看,这些领域依然值得关注。
第三,疫情防控稳定后预计会出现估值和股价恢复的行业。
这些领域的代表是医院、药店和具有很强消费属性的医疗项目,这些也将是我们投资关注的重点。
最后,向大家分享三组数据:
第一,2021年全球医疗健康领域的融资总额达到1258亿美元,相比2020年增长51%。
这说明,全球医疗健康投资人对该领域的投资布局没有受到疫情影响,依然保持很高的参与度。
第二,从供给端来看,2022年内截至目前,国内CDMO上市公司数量同比上升了26%,保持了快速增长水平。
第三,2022年一季度,277个国内医疗健康公司获得融资,即平均一天有3家的速度。可见,投融资活跃度很高。
从行业分布来看,其中交叉创新类企业占比最大。我们相信,未来5-10年,指数级回报一定会产生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的交叉创新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这277家新获融资交易中,钧山合作GP参与了相当大一部分。
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仅做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投资建议。依据本文内容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钧山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与义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