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持续发展,人才流动速度加快,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年以来基金经理的人事变动也迎来一阵高峰。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今年以来已有289位基金经理离任,涉及104家基金公司,该数据已经接近2015年的297位,为历年同期第二高目前公募基金行业共有2849位基金经理,变动比例超过10%,人才流动速度加快
整体来看,年内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较多的是嘉实基金,博时基金和新华基金,分别有9名,8名,8名,鹏华基金和前海开源基金也均有7位基金经理离任,北信瑞丰基金,国投瑞银,华宝基金,银华基金,招商基金等离任人数均在5名以上。。
其中,嘉实基金,博时基金,鹏华基金,银华基金均为头部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经理数量均有50位以上,嘉实基金旗下基金经理多达73位,博时基金有71位,鹏华基金也有62位,离任比例较低,上不会对公司整体基金投资产生显著影响。对于这一轮行情,丰收基金大周期研究总监小蜜认为,更多的是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上涨。
反之,新华基金和北信瑞丰基金旗下基金经理只有18位和9位,过半数的基金经理离任显然影响重大。
据披露的大部分公告显示,基金经理离任原因多为个人原因及个人发展。
其中也包括不少知名的权益投资名将例如博时基金研究总监王俊此前离职,加盟宁银理财担任首席权益投资官,3月初,拥有19年证券投资经验,在银河基金担任基金经理超过13年的钱睿南离职,加入兴业基金担任副总经理,东方红资管副总饶刚此前因个人原因离职,加盟睿远基金,中欧明星基金经理周应波前不久因个人原因卸任旗下中欧时代先锋等四只基金,仅唯一留任中欧创新未来这只18个月的封闭式基金不少业内人士猜测,其此次大规模卸任,或许是为奔私做准备
相较奔私,基金经理今年更多是业内流动
相比2020年公奔私大年,今年以来的奔私消息却似乎少了许多伴随着最近几年来公募基金赚钱效应的不断提升,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大,行业奔私热情也逐渐减弱另一方面,私募基金监管趋严,中小私募的生存环境不如往年,因而部分基金经理离职后下一站选择的方向仍为公募基金,或向上晋升,或转移到头部公募基金公司
据wind显示,今年已有31位基金经理选择业内跳槽,其中有接近一半选择从中小型基金公司跳槽到规模前二十的基金公司,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来说,人才流失压力依旧严峻。
例如今年宝盈基金李进辞职加入景顺长城,新华基金付伟加入博时基金,国投瑞银基金邹立虎入职景顺长城基金,民生加银基金邱世磊入职广发基金等等。
同时,多位业绩表现较为不错的基金经理也于年内离职,选择加入更为头部的基金公司。
例如今年3月离开申万菱信基金的任琳娜,自2017年11月管理申万菱信新能源汽车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后,任职回报达112.25%,整体排名靠前,今年9月加入招商基金宝盈基金的郝淼,在2019年1月接手宝盈医疗健康沪港深,截止到今年3月任职回报达182.99%,离职半年不到即入职嘉实基金
同样今年下半年加入嘉实基金的还有颜伟鹏,其自2015年5月管理的农银汇理主题轮动,截至今年3月也取得了122.18%的任职回报另外两位新任基金经理——郑伟彬,余红,曾在中邮基金任职
基金经理在任职期间为投资者创造不错的收益固然不错,不过离任前还发新品的吃相却难免有些难看。
上周,宝盈基金李健伟因个人原因辞职,其自2017年1月管理的宝盈核心优势任职回报达143.99%,于今年十月成立了新基宝盈优质成长,最近刚发售完毕对此,不少投资者在第三方信息交流平台上纷纷表示,基金刚发售完毕就换基金经理,我们买基是冲着基金经理买的,要求换回原来的基金经理
多位新任基金经理走马上任,创最近几年新高
在离任人数大幅增加的同时,多位新任基金经理也开始走马上任截至12月24日,今年以来新任基金经理数达到596位,创下新高相比于去年全年,增幅近30%
大型基金公司由于产品数量较多,人才需求量也较大其中广发基金新任基金经理人数最多,年内共有20位,暂列基金公司榜首从基金经理的过往背景来看,接近一半是来自于公司内部培养提拔,其余则是来自同业跳槽嘉实基金和鹏华基金也分别新任19位基金经理
华夏,博时,南方等12家基金公司年内新任基金经理人数也均超过10人。
不过整体从新任基金经理接管的基金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其中一种是从成立门槛较低的发起式基金开始做起,逐步积累业绩例如12月21日发行的嘉合磐立一年定开纯债债券发起式基金,拟任基金经理为李超,于去年加入嘉合基金,目前仅单独管理嘉合磐固一年定开这一只基金
其次,也有不少新任基金经理与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合作,以老带新的模式进行管理例如,国泰聚利价值定开今年7月新增投资年限不足半年的程瑶,与有13年投资经验的程洲共同管理
今年8月汇添富精选核心优势一年持有发行时,拟任基金经理为张朋,王栩其中张朋的投资年限为三年,目前仅单独管理汇添富移动互联这一只基金,其余三只基金仍与他人共同管理此外,也有不少新任基金经理接手公司内部规模较小的基金,试图通过挽救业绩增长来带动基金规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