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放学铃一响,农村一些小学的学生们就会像脱缰的小野马一样,涌进附近的小卖部。是什么吸引着他们呢?在农村一些学校的附近,大多会有这样的小卖部或是流动摊贩,他们售卖的主要是一些包装粗糙、口味浓重的食品:破损溢油的小包辣条、“傍名牌”的山寨食品、过期食品等等,这些零食单价往往低于1元,被人们称作“五毛食品”。
这些琳琅满目的“五毛食品”大多没有正规的生产厂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甚至一些零食的包装袋上,几乎找不到食品质量安全标志,包装印刷粗糙,生产批号以及可食用日期模糊,甚至出现漏油情况。
有研究团队通过对30余种“辣条”的简单分析发现,一些产品加入的化学添加剂多达22种。有医生说,长期过度食用添加剂超标的食品,危害人体肝脏及神经系统,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小孩危害更明显。“五毛食品”缘何屡禁不止?学生“停不下来”、家长“视而不见”、监管疲软无奈是导致农村学校周围垃圾食品泛滥的主要原因。要让问题食品在农村无处藏身,必须从源头治理,加强监管。当然仅靠制度约束还不够,还需从思想层面对行为进行引导。有专家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在学校开展饮食行为教育,从而自觉地科学饮食,逐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来源:央视财经《第一时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