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科普公号刊发杨振宁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对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提出否决看法。5日,科学家王贻芳发表针锋相比较的辩驳文章《中国今天应当建造大型对撞机》。此前,已有数学家丘成桐、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王孟源、诺奖得主安德森和彭齐亚斯等参加议论。据了解,超大对撞机属于高能物理的范围,造大型对撞机能够使我国在有关技术领域抢先国际,培育几千名物质科学及有关技术的顶尖人才。如今,这一议题已由专业的科学界延长至民间,激发议论热潮。对此,我们需求关注什么?本期“京报调查”(新京报与清研智库联合推出)就此开展调查。
把造对撞机给专业主义
对撞机属于高能物理的范围,是一个相当专业的、有很高知识门槛的科学问题。其建造难度、投入产出比甚至其究竟为什么物,普通人未必能了解。这一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大众话题,一是大众有知情权,二是有话题性,大众竞相议论,其实不奇异。
但大众的议论,只能算作科普一端,应不该该造大型对撞机,毕竟还是要交给专业的科学家来推断。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是现代社会分工明确的基本特点,所谓专业主义,讲的也恰是这个事理。鉴于大型对撞机科技含量之高,它天然将大部分人排挤在有用议论以外, 少部分专业科学家的概念也就具有不可替换性,恰是这类不可替换性,决定了科学家在这类议题上绝对的话语权。
固然,科学一起体内部未必就必定能达成共鸣,但这是科学界内部的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聆听与围观。
□新京报评论员
王言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