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财经 - 国内专业的财经门户网站!
adtop
新闻检索:
topadl
topadr
当前位置: 南华财经 -> 财经视点

苹果失宠,富士康的“艰难时刻”?

来源:搜狐    发布时间:2019-01-30 16:50   阅读量:14314   

近日,富士康发布2018年12月及全年销售业绩报告。

据数据显示,富士康去年12月营收为201.2亿美元,同比下滑8.3%。由于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疲软,富士康去年12月营收下滑并拖累了整个2018年的业绩,富士康表示其整个2018年的营收相比2017年仅增长了12.5%。对于这份并”不好看“的业绩,富士康公司的一位代表解释说:“主要是因为消费者类产品需求大幅下滑。”

对此,笔者表示与其说是因为消费者类产品需求大幅下滑,还不如开诚布公得说是苹果销量的下滑导致其订单被削减的缘故。

实际上,撇开受苹果订单削减的印象,早在2018年底,富士康的表现就有点“捉襟见肘”的意思。

2018年,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鸿海精密、富智康、工业富联股价纷纷下挫,跌得一个比一个难看。

而原准备给苹果的60条生产线,结果也只用了48条,没想到苹果还要削减订单,并扬言如增加费用,将把订单交给竞争对手。

于是,富士康不得不发现,被寄予厚望的手机电视在中国市场溃败的同时,订单带来的业绩也变得越发越不给力,原指望“工业互联网”能为公司带来奇效撕掉“代工大王”的标签,却发现里面是一个“深坑”,越进入越迷茫。

如今,对于走过不惑之年的富士康来说,造成这种局面是其自身因素还是外部促成的呢?

如果要问全球代工之王是谁,笔者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

据公开资料显示,鸿海集团的业务范围包括电脑(机箱、主板、硬盘、闪存、键盘、鼠标等)、手机、MP3/4,伺服器、汽车零组件、路由器、通讯基站、电视及面板等。可以这样说,在3C(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领域,没有鸿海不能做的。除了这些,鸿海还在生物科技、机器人、物联网、无人机等高科技领域也有布局。用郭台铭的话来总结业务范围,便是

“鸿海能生产PC能看见的所有一切东西。”

此外,鸿海集团其凭借庞大的制造能力,揽括了国外如苹果、戴尔、索尼、英特尔、诺基亚、亚马逊等知名公司,而国内如华为、联想、海尔、小米、OPPO、vivo等品牌,也都是其客户。

再加上为满足客户需求,降低生产成本,鸿海集团的工厂遍及世界各地,在高峰时期,员工超过140万人,其在全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市场份额超过40%。而集团在台湾的上市公司“鸿海精密”,2016年营收达1344亿美元,占全球电子设备制造市场份额的31.5%,2017年进一步增加至1546亿美元。

由此,鸿海集团成为全球有名的“代工大王”。

再来看富士康在国内的版图扩张,从1988年在广东深圳地区投资建厂,富士康一直处于疯狂扩张当中。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到环渤海、从西南到中南到东北建立了30余个科技工业园区。

(全国富士康园区分布图)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管理郭台铭将鸿海集团打包成三个上市公司:鸿海精密、富智康、工业富联,分别在台湾、香港和上海上市。鸿海精密市值长居台湾股市亚军,市值一度高达4000亿人民币,工业富联2018年6月上市后,市值最高超过5100亿元人民币,被认为是A股市场上的第一科技股。

回过头来看,在富士康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下它所经历的几个重大转折时刻。

第一个转折点,开拓新业务,向电子游戏机及计算机方向进军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在台湾创立鸿海塑料生产电视机调频旋钮。然而,不久以后台湾家电势头渐衰,鸿海的业绩大受打击。彼时的郭台铭意识到“不转型就会over”的可能性,他逐渐了解到电子游戏机及计算机是未来的成长主流,计算机连接器很需求很大。

于是,他做起了计算机连接器业务,并且以"量大、低价"为策略,迅速占领市场,扩张规模。随后,1982年,鸿海塑料正式更名为鸿海精密。1985年入选台湾制造业1000大公司。同年,郭台铭创立了富士康品牌。1991年,鸿海精密在台上市。

第二个转折点,踩对时代的节点,赢在人口红利。

1988年,富士康迎来第二个转折点,郭台铭前往大陆投资建厂,这是富士康在内地能迅猛发展的开端。如果问富士康为什么要来大陆?笔者猜想是为了人口红利,彼时的中国大陆,即在在1965至1970年间,"人口红利"已显现。按照富士康“节省毛利”的战略做法,人口红利能为它节省一大笔成本。随后,人口红利一直持续到2013年。

第三个转折点,抓住机遇,成为苹果的供应商。

进入90年代中期,富士康迎来第三个重大转折点,成为苹果供应商,为Mac电脑提供框架。此后,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的营收就一路猛涨。2004年,鸿海成为全球第一大3C代工厂。2005年跻身《财富》全球500强,居第371位,同时鸿海子公司富智康集团在港交所上市,主要为手机企业代工。

第四个转折点,继续抱好苹果大腿,生产第一代iPhone。

2007年,富士康迎来第四个转折点——生产第一代iPhone。此后,由于苹果手机业务的高速扩张,富士康迎来飞速发展。2014年,富士康全球总收入1420亿美元,仅苹果公司一家的就占比54%。2018年2月9日,富士康在大陆的资产,以"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的名号,悄然发布排队公告,正式开启A股IPO之路。

从以上这四个转折点来看,除开早期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的眼光深远,能够捉住时代的命脉之外,苹果在其的成功道路上也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为,在笔者看来,假使富士康没有抱好苹果的大腿抓住机会,其即便能够走下去,但也是温温吞吞小打小闹得走下去,而不会像如今这样做大做强,成为电子产品代工领域的“王者”。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出了一句经典名言,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是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

翻译过来,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韩信被杀也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

而对于如今富士康业绩疲弱,后继乏力的局面,对应来看还是有那么一点“成也苹果,败也苹果”的意思。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富士康2018年12月营收为201.2亿美元,同比下滑8.3%,并拖累全年业绩的原因是由于“消费者类产品需求大幅下滑”。

关于这个原因,下面我们来看一份数据。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1月份至11月份,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56亿部,同比下降15.3%。不只是中国,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也连续六个季度同比下滑,全球智能手机渗透率趋于饱和,手机的市场萎缩已是不可避免的现状。

在这个“大势不好”的时候,长期称霸智能手机行业的苹果因自身和外部的问题首当其冲,销量跌得很惨。据调研机构赛诺的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销量为4913万台,同比下滑1%,销量排名第五位。

由此,2019年1月3日苹果不得不大幅下调了2018年第四季度的营收预期,预计营收为840亿美元与预期的890亿至930亿美元形成鲜明对比,这是苹果10多年来首次发布盈利预警。

苹果将下调营收展望归咎于多种因素,但核心原因还是iPhone收入低于预期。

此消息一出,苹果股价应声暴跌9.96%,市值一天蒸发741亿美元。

从这份数据来看,我们的确有理由相信富士康12月份营收下滑是消费者类产品需求大幅下滑的原因,而这个因素的最大促成者便是苹果。

时间线再往前拉一点,2018年11月份,鸿海拟定裁员34万人的消息不胫而走。消息称:

“因苹果手机定价过高,从发行到现在,iPhoneXS的销量远远低于苹果预期,目前苹果已经对富士康方面的订单削减了10%,这一结果直接导致富士康方面进行裁员。”

随后,虽然鸿海集团对裁员传闻进行辟谣,但受新iPhone销售疲软消息影响,其业绩和股价普遍承压却是不争的事实。

11月13日,鸿海集团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在截至9月的三个季度,其净利润为248.8亿新台币(约合8.0552亿美元),不及分析师预期的282.6亿新台币。当日鸿海精密在台股收跌3.3%,报71元台币,市值缩水至9870亿元台币,为2013年11月以来首次跌破万亿台币关口。

无独有偶,2016年,鸿海集团营收出现了自1991年上市以来首次下滑的状况也与苹果脱不了关系。

据财报显示,鸿海2016年收入为新台币4.356万亿元(合1363.8亿美元),同比下滑2.81%。

有分析师称,“此次业绩下滑一定程度上也与苹果公司有关。”

据苹果公司2016财年业绩显示,去年iPhone7整体销售状况不如市场预期。而当年主要负责组装iPhone的苹果代工厂和硕科技似乎也受到了殃及,和硕科技在2016年12月份的营收月减33.2%,也比去年同期减少27.4%。

由此,以上种种不难看出,作为拥有近50%苹果业务的富士康来说,它与苹果还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事实上,这种过度依赖苹果而活的代工厂模式的危害,富士康已然也有所察觉。

“一旦苹果出现问题,富士康也就不太好过。”

由此,近年来富士康不再仅仅满足做一家代工厂,而是希望生产自己的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积极地谋求转型,打造自己的品牌战略。

2016年,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看中了夏普的屏幕面板技术,宣布收购有着“日本工匠”之称的电器公司夏普,希望以此推动夏普品牌的复兴从而助力富士康的品牌战略。同年的5月18日,富士康子公司富智康宣布以3.5亿美元的价格接盘诺基亚功能手机业务,寄希望于为自身代工品牌赋予品牌附加值。

2017年,富士康投资近100亿元筹建武汉研发中心助力其从代工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型。随后,又先后在郑州建立研发中心设立3个技术研究所,锁定智慧工厂与机器人应用。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锁定夏普白色家电产品便担负大中华区新产品设计、工程试作及检测实验中心功能。

但遗憾的是,无论是收购夏普与诺基亚手机品牌,富士康想借助国际知名品牌为自身代工品牌赋予品牌附加值之心是好,但明显操之过急。而且收购的企业都是面临着亏损的劣质资产,比如夏普2015财年净亏损或超过8.5亿美元,诺基亚裁员不断,始终无力再布局手机业务。

此外,通过事物看本质,富士康的谋求转型也依然逃不掉“代工大王”的魔咒,因为其依然是想通过提高自己的品牌附加值而增加和苹果的“黏性”。

就拿富士康冒着巨额亏损的风险收购夏普来说,当时市场盛传苹果在下一代产品中将使用OLED,而以苹果为首也可能将带动OLED产业链的爆发。由此,富士康希望通过与夏普共同研发OLED屏幕,继而在与苹果的沟通中获得更多的议价权。

但富士康没有想到的是,苹果的双供应商制衡策略显然不会将关键技术订单交由一家厂商之手,一旦富士康争取订单失败,富士康三座液晶面板工厂与相关的生产线面临的亏损局面或将增大。

另外,此前盛传富士康在印度建厂的相关消息的不胫而走也是因为要满足苹果急需寻找新兴市场来拓展用户与市场的需求。

而再来看近期的2018年,富士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建立了北美公司总部及7月在硅谷成立了新公司IndustrialAISystem,也是为了追随苹果的脚步,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苹果”是富士康的真爱了。

“即使虐我千百遍,依然待之如初恋”。

虽然已经察觉过度依赖苹果的代工模式的危害,但是富士康还是“死不悔改”,这一点笔者也很是纳闷。

下面再用一个明显的差距来刺激一下富士康这根很粗的神经。

2011年台积电市值终于达到1000亿美元,2017年市场占有率达到56%,2018年台积电市值达到2130亿美元。而富士康的员工人数目前大约在80万左右,远远高于台积电的5万人。2017富士康在世界五百强中的排名达到了24,比台积电368的位次高出一大截。

然而富士康在生产规模,五百强排名和营业额都超出台积电一大截的同时,净利润率和净利润却不如台积电。

究其原因是因为尽管富士康有着庞大的规模,但其在生产链上的地位不高导致。

一方面,这是由于富士康本身研发投入占比就低,导致富士康在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这个公司不需要钻研什么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过于依赖苹果公司。尽管台积电也是苹果的重要合作伙伴,但在iPhone销量不佳的情况下,富士康无奈裁员但台积电并无变化就可以看出哪家公司更加稳定和自主。

如今,连库克也不得不在给供应商的信中表示:“苹果在中国市场上,真的卖不动了。”,那对于极度依赖富士康来说,可不就是其“艰难时刻”吗?

郭台铭曾经形容富士康为:“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绝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但如今的他万万没有想到,当神木脚下的土壤被污染了,再不去寻找“药方”,神木会不会死。

如今,是极力谋求转型撕掉“代工大王”的标签,还是沉迷过去不思改变,且看富士康的后续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苏小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