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钥匙 让电影回归经典
□ 梁剑箫
若要再现经典,创造不朽之作,最关键的是要从深厚醇正的人文精神中不断汲取磅礴之力
重温经典影片《阿甘正传》。看着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励志人物阿甘,不由得引发联想:在电影领域,人们一直怀念经典、学习经典、渴望经典。那么,到底什么是经典?怎样才能成为经典?我们又该如何努力才能创造更多经典?
经典的伟大,在于给每一代人的灵魂带来某种持久性冲击,引发思考、引起感动。经典会穿透历史、现实和人性本身,追问和关切人类命运的终极意义。譬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巧妙结合事实和艺术,通过虚构各类形象和情绪,用史诗般的电影语言剖析了历史人物之内心;《乱世佳人》以精湛的戏剧力量,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冲突过程,拷问情感本质;《大话西游》通过独特的周氏幽默,折射出似梦似醒、似迷似悟的人生之境。每一部称得上经典的电影,都有难以复制的独特印记,直击灵魂。
若要再现经典,创造不朽之作,深刻认识电影本体以及深入研究各种创作技巧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要从深厚醇正的人文精神中不断汲取磅礴之力。和古老传统的人文精神相比,电影尚显年轻,只有区区百年岁月,若想成为参天大树,务必扎根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人文传统。纵观世界电影史,凡经典之作,无一不是以此为根基和依托。文学、史学和哲学,正是人文传统的核心。
一流的文学之美,可以让电影和真实人生之间显现出艺术的距离。文学能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另一种现实,这种现实具有理性的深刻,还有对“美”的顿悟。伟大的文学作品能让我们认出自己的原型,从心底涌出最深刻的悲悯,含蕴最馨香的浪漫:《约翰·克里斯多夫》里流露出对生命力和雄强个性之颂扬、《西游记》处处散发自由隐喻的真谛、唐诗宋词雕琢了种种高妙意境……这些富有美学意义的启示,就是电影赖以成为经典的“他山之石”。将这些抽象的“美”还原在电影故事里,就有了通向经典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一流的史学之问,可以让电影自带价值判断的谱系。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行进之路,但了解过去的路,至少可以鉴往知来,跳出“孤立”观点审视问题。任何一段历史钩沉都可能令人着迷:安史之乱如何终结了豪族社会?独孤皇后和武则天这两个女人怎样影响了隋唐历史?末代皇帝溥仪的内心世界究竟如何……这些疑问的答案,就是电影得以创造经典的“左膀右臂”。在不违背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将权威史学研究的思考过程和结论进行高明的取舍和艺术的戏剧性处理,让事实和虚构有机统一,就有了通向经典之门的第二把钥匙。
一流的哲学之悟,可以让电影拥有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每个人的当下人生境遇,可以说是一个迷宫,或许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出路何在。哲学思辨,能让我们在生命之途中找到迷宫前方的那一点光亮:人类该如何倾听世界的声音?道德的高低是否和信仰有关?当下的欲望得到满足以后是不是会得到幸福……这些思辨,就是电影有缘成就经典的“真金白银”。将这些哲理性思考转化成片中人物的语言、情绪和动作,在特定戏剧境况下由故事中的人表现出来,就有了通向经典之门的第三把钥匙。
梁剑箫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