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关注量化投资的朋友都会注意到,在今年的4、5月份,一些跟量化相关的基金都相对跟踪指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回撤。如果用更为专业的语言来表述这一现象,那就是说股票市场的阿尔法收益在今年的4、5月份表现不佳。这让我很快的回忆起了2014年底的场景,当时在券商 、银行等权重板块的带领下,各大指数纷纷把市场上的绝大部分个股远抛身后,直至开启了一轮长达半年的A股大牛市,因此阿尔法收益在2014年11、12月份同样是表现不佳的。不过,尽管从时间长度和回撤的幅度上来看,阿尔法收益在2014年11、12月份和今年4、5月份的表现极其相似,但细想又会觉得两个时段之间仍存在着诸多不同,本篇文章就试图通过对这两个时段的市场表现进行对比,来尝试挖掘市场背后的逻辑。
首先不妨用中证500 和沪深300指数之间的比值来作为阿尔法策略的替代,这是因为一方面考虑到长期来看中证500要比沪深300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上述两个时间段中,中证500相对沪深300的回撤水平跟许多阿尔法策略的回撤水平相类似。具体来看,在2014年底的11-12月,中证500仅上涨6.7%,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则达到40.9%,净值比最大回撤24.9%,;而在今年4-5月份,中证500指数累计下跌9%,同期沪深300指数竟微幅上涨1.1%,净值比最大回撤11.5%。虽然净值比的回撤水平都超过了10%,但显然2014年底中证500的大幅落后是由于沪深300的突然大幅上涨所致,而只有今年,才是中证500相对沪深300指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大幅下跌。因为中证500指数往往代表中小盘股票,沪深300代表大盘股票,所以上述现象也可以解释为2014年底大盘股的大幅上涨和今年4-5月份小盘股较大幅度的回落分别导致了阿尔法收益的大幅回撤。
另外,从中信一级行业的分布上来看,2014年底涨幅居前且能够战胜沪深300指数的行业分别是非银行金融、建筑和银行,今年4-5月份,涨幅居前且能够战胜沪深300的行业则包括了非银行金融、银行、家电和食品饮料,尽管仍存在着少许差异,但行业的整体排序还是较为一致的,即周期性行业居前,非周期性行业居后。而从个股层面来看,2014年底战胜沪深300指数的个股比例为7.4%,平均市值约497亿,跑输中证500指数的比例为68.2%,平均市值约68亿;今年4-5月份战胜沪深300指数的个股比例为14.7%,平均市值约496亿,跑输中证500指数的比例为59.1%,平均市值约113亿。可见两个时间段的个股表现也是较为统一的,一方面呈现出“一九行情”,即全市场仅有约10%左右的股票能够战胜沪深300指数,另一方面则呈现出明显的市值“金字塔效应”。
所以综上可知,尽管2014年11、12月份和今年4-5月所处的市场阶段不同,但市场的本质结构还是一样的,那就是呈现出了明显的“一九行情”,即在极少数大票拉扯住权重指数的同时,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中小市值股票却无人问津,或遭受抛弃,在此情形下阿尔法收益都遭受了史无前例的重创。试想如果能够对“一九行情”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在其发生的过程层中能够较早地改进投资策略,或许就能够在未来类似事件的发生过程中避免更大的损失。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