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海信在其还没有彻底建成的海信研发中心举办每年一次的“媒体开放日”活动,向外界重点展现智能交通、医疗和光通信等“隐形产业”。
海信集团总裁刘洪新表示,在智能交通领域,海信已默默耕耘了18年,海信涉足光通信产业也已经超出13年。2003年,海信在产业最不景气的时候成立了光通信公司;1998年,又在私人车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开始涉足智能交通领域。
据海信方面透露,今年1-9月份,海信B2B类公司销售收入占比为27%,利润占比达38%。受此带动,海信集团同期完成销售收入785亿元,同比增长6.53%,完成利润53.6亿,同比增长53.31%。
在光通信市场,海信宣称份额中国第一,接入网光模块持续五年全球市场第一。城市智能交通持续七年国内市场第一,2012到2015年,国内亿元以上的智能交通大项目海信的中标额占比42%。
另外,起步于2014年的海信计算机帮助手术系统和海信内科智能显示系统在手术精准导航方面,技术已达世界前列。海信商用空调,通过14年的发展与积累,其多联机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抢先水平,国内市场份额位于第二,并在逐年提高。作为空间试验室,天宫二号身负探测任务,如何将其外部探测器搜集到的信息及时精确地传输到内部控制器中,需求依附精准的通讯设备。
早在2009年,海信就与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协作,联合开发研制宇航用光模块。因为太空环境复杂,空间粒子、电磁辐射等空间辐射易对电子设备产生影响,所以研发难度高,此前国行家业并没有相似成功案例。通过量年技术攻关,最终在2011年研制出相符太空环境请求的宇航用光模块,处理了过去电传输速率有限,信息传输质量与效率欠安的问题。现在,海信在光通信领域光模块市场份额已位居全球第五、中国第一。
在更早的1998年,海信集团了解到,中国路径交通人车和非机动车混杂的交通流、电网的不稳固,致使进口设备常常出故障,随后决定以此为冲破口,进军智能交通产业。在起步之初,海信就没有再选择国外产品计算“交通流量”的算法,而是针对中国的路径交通特色独创了计算“交通强度”的算法,这一技术上的独辟门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5年,在北京奥运智能交通系统投标的技术检测中,海信在软硬件质量和稳固性上、软件的支持上、算法的顺应性上,一举击败国际巨头美国泰科和德国西门子而顺利中标。2008年至今,海信交通信号机在北京投入应用已经8年,年故障率仅3.6%,优于国外品牌5%的国际标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